“我爸爸看短剧已经花了一万多块钱了!”“这种短剧现在侵害的都是中老年人!”北京商报记者调查发现,目前,部分短剧小程序平台利用“免费观看后续”等诱导性广告标语,为中老年人设下了难以脱身的充值消费“连环套”。而这些“连环套”运行的底层逻辑,往往离不开基于大数据的精准推送。在成为中老年群体日益流行的娱乐方式的同时,微短剧能否对中老年群体起到积极影响?微短剧行业该如何更好地保护中老年人的合法权益?
小额多次 看个短剧花费上万
“我爸平时省吃省用的,没想到给短剧花钱是真舍得啊,一个月就花三千多。”当谈到家中长辈的短剧“瘾”,上班族张莫满面愁容地说道。
据张莫透露,她的父亲看短剧已经有半年多的时间,期间多次在短剧平台上充值69元、99元、360元不等金额,累计充值已经接近万元。
然而,张莫父亲的情况并非个例。
北京商报记者注意到,仅在小红书平台,与“老人短剧被骗怎么退钱”相关帖子已有509篇。不少消费者发帖表示,自己家中老人累计被各类短剧小程序扣费近万元。
“我爸爸陆陆续续被这些短剧小程序扣了将近一万块,每次都是19.9元、29.9元这种小钱,但累积起来就是大数了。”赵女士忿然说道。
赵女士进一步解释道,当她的父亲在一个短剧小程序中完成充值后,该小程序不仅会停止更新能够免费观看的短剧全集,还会另放入其他短剧开头的几集,“如果想看后面的剧情,就需要跳去同一家公司的另一个小程序进行再次充值。这家公司注册了上百个小程序,就这样循环吊着人付费”。
“免费馅饼”是消费陷阱
目前,各平台需要付费观看的短剧小程序,收费模式大多分为点券充值、周卡、月卡、年卡这几种类型。
北京商报记者在某社交平台搜索栏中输入关键词“剧场”,并随机选取一个名为“冬絮剧场”的小程序,花费14.9元购买了该平台的“7天免费看会员”。
接下来,在使用该小程序的过程中,北京商报记者发现,在其侧边不断闪烁“领币看剧”的广告标语,点开后是一则“邀您0元看剧”的广告,附带某企业微信客服二维码。另外,在该广告下方还充斥着“美女主演1对1陪看”“免费短剧天天看”等诱导性广告语。
北京商报记者顺藤摸瓜,添加了该客服的企业微信。随即,在该客服的聊天框内弹出了“念初短剧”的小程序卡片,广告标语上赫然写着“点击继续观看后续精彩剧情”;而该客服也给记者发来了“现在给您推荐免费短剧,不需充值!直接点击上面短剧卡片观看”这样的标语。
需要指出的是,“念初短剧”与“冬絮剧场”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小程序,消费者需要在“念初短剧”中再次完成充值,才能观看这部所谓“免费”短剧的全集内容。
北京商报记者调查发现,与“冬絮剧场”隶属于同一家公司的短剧小程序共有4个。此外,天眼查资料显示,小程序“念初短剧”与“冬絮剧场”所属公司虽然不同,但两家公司的股东、实控人完全相同,均为股东黄玉民持有80%公司股份、李靖蓉持股20%。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小程序均设置了不可转发的限制:当北京商报记者首次在iOS系统完成“冬絮剧场”的充值后,便无法使用其他非充值微信号再次搜索到该小程序。而当记者设法在另一微信号中打开该小程序并试图充值时,却被提示“iOS功能暂不可用”。
基于算法的“定向诱饵”
中老年群体之所以会沉迷短剧,在初期都离不开短剧平台的精准推送。
“针对短剧平台的营销渠道,通常遵循‘用户在哪里,营销就到哪里’的原则。”企业数智化转型顾问骆建华告诉北京商报记者,对于已经使用相对固定的“短剧小程序”的用户群体,小程序可以通过用户在这些短剧小程序里面的相关浏览行为数据,结合短剧的“产品画像标签”实现精准推荐。
“对于还未使用短剧小程序的用户群体,则是通过公众号、视频号等营销平台进行大数据精准投流拉新。”骆建华谈道。
而对于消费者提到的“不同小程序之间跳转”的现象,骆建华则对北京商报记者指出,微信小程序之间的用户数据是可以共享的,但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则和步骤:根据微信开放文档,云开发支持跨账号环境(资源)共享(即一个小程序的云开发资源可以授权共享给同主体下其他小程序/公众号使用)。
“这意味着,如果两个小程序属于同一个主体,它们可以通过云开发环境共享功能来实现用户数据的共享。需要注意的是,信息共享涉及到用户隐私和数据安全等问题,需要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并采取必要的安全措施,确保用户信息的安全和合规性。”
另外,骆建华提到,开发者可以实现小程序之间的跳转,即允许小程序跳转到任意其他小程序,无需任何关联或绑定在同一个公众号,但每个小程序可跳转的其他小程序数量限制为不超过10个。
可打造老人版“青少年模式”
中国网络视听协会发布的《中国微短剧行业发展白皮书(2024)》(以下简称《白皮书》)显示,在微短剧用户年龄分布中,50岁以上中老年用户占比高达29.9%。
“微短剧中有不少以中老年群体为主角的作品,这与传统影视剧以中青年为主角有较大不同。这类内容吸引了时间充实、付费意愿较强的银发一族,满足了他们一直被忽视的娱乐需求。”《白皮书》显示。
但也有调查发现,消费者尤其是老年消费者无法简单明确获悉充值可解锁的集数,容易陷入反复充值、多次充值的套路。部分短剧观看渠道虽然对剧集充值价格进行明示,但充值金额、广告、用户须知等关键信息使用小号字体,对全剧所需虚拟币总数明示不清,多种付费选项花样繁多,对老年用户并不友好。
浙大城市学院心理中心专职教师、中国心理学会临床心理学注册心理师符国帅曾就此问题提出:“现在很多平台针对未成年人群体会跳出提醒弹窗或打造专门青少年模式。若平台能打造更适合老人的防沉迷和风险警示模式,也不失为一个好方法。”
中国法学会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研究会副秘书长陈音江也建议,应当参考未成年人模式,平台可以考虑提供针对老年人等重点人群的服务版本,通过优化自动续费机制,将有关收费方式、收费标准、收费上限等信息突出显示、放大字号,增强针对老年人的数字包容,减少老年人冲动消费情况。
此外,针对微短剧收费存在费用高、不透明、诱导付费、维权困难等问题,今年5月,广电总局有关部门启动专项治理。6月1日,国家广电总局发布的《关于微短剧备案最新工作提示》正式实施生效,这意味着“野蛮生长”的微短剧行业,迈入“强监管”的新阶段。
(来源:北京商报 原标题:被算法“诱惑”的老年人:免费短剧 充值上万)
转载请注明来自个人首站,本文标题:《“我爸看短剧花一万多元”!算法精准围猎中老年人,有公司注册上百个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