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金融时报
记者:马梅若
近期,中央政治局会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均定调我国明年将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对于如何理解“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司司长邹澜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中央定调货币政策取向为“适度宽松”,具有极强的信号意义,强化了政策的延续性和有效性,有利于增加投资者信心,提升消费意愿,进一步激发经济主体的积极性和能动性,推动实体经济良性循环。
这也是市场的普遍共识。在业内看来,货币政策表述调整意味着明年货币政策将继续保持对实体经济较大的支持力度,在当前经济回升向好仍面临不少内外部不确定性、物价持续低位运行的情况下,这是十分必要的。
必须要看到,“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也体现了“实施更加积极有为的宏观政策”这一中央决策部署,与总体宏观调控思路转变一致。
从前期政策来看,9月以来的一揽子增量政策对经济回升向好发挥了积极作用。我国在经济运行的关键时点,果断推出一揽子增量政策“组合拳”,力度大、覆盖面广、针对性强,效果不断显现,有力提振了市场信心。数据显示,宏观经济指标呈现边际向好态势。10月生产、消费均出现边际向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当月同比读数降幅收窄,企业效益和预期有所改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速加快1.6个百分点至4.8%。11月宏观先行指标和高频数据总体延续好转势头。制造业PMI提高0.2个百分点至50.3%,连续两个月位于扩张区间。市场普遍认为,前期政策效果还将持续显现,年内支撑经济回升向好的积极因素依然较多。高盛、摩根大通等境外机构已纷纷上调2024年中国经济增长预期。
更重要的是,一揽子增量政策在加强逆周期调节推动经济回升向好的同时,也着眼于打基础、利长远,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还将在中长期持续显现。当前我国正处于结构转型升级的关键期,宏观政策思路也在加快适应性调整,转向消费与投资并重,并更加重视消费,促进供需在更高水平上实现动态平衡。从近期一系列政策操作和官方表态来看,我国宏观调控思路正在动态优化,不仅聚焦于短期需求不足,也着眼于破解制约经济中长期发展的结构性问题,增强经济发展内生动能。
那么,下一步政策要如何发力呢?
未来要从供需两端进一步改善经济基本面。投资方面,要注重扩大有效投资,短期内能够创造需求和就业岗位,中长期形成高质量供给,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消费方面,要充分发挥积极财政政策作用,进一步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增强居民消费意愿和能力。
具体到金融政策,总体来看,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还会与总体宏观调控思路转变保持一致,更多支持促消费、惠民生。不过,也有业内人士提示,应该看到当前我国居民部门杠杆率在72%左右,已处于较高水平,在保持金融支持合理消费的同时,也要结合不同群体特征,防范高杠杆人群过度金融问题。从根本上看,公众消费潜力的释放,需要依赖于民生领域保障到位,切实提高收入水平。居民消费没有后顾之忧,才能持续提高消费能力,实现经济的良性循环。
转载请注明来自个人首站,本文标题:《宏观调控思路逐步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