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4日,曾在半年内完成C1-C7轮融资、被同行感叹“几乎把半导体创业能拿的钱都拿了”的智驾科技头部企业地平线(地平线机器人-W,股票代码9660.HK)正式在港交所主板挂牌上市。
公告显示,本次IPO地平线的最终发售价厘定为3.99港元,为招股价区间上限定价(3.73港元~3.99港元);募资总额达54.07亿港元,为年内港股最大科技IPO之一。
具体来看,地平线的香港公开发售部分获33.8倍超额认购,经重新分配后,香港公开发售项下发售股份数目占全球发售的百分比为15%;国际配售部分获13.8倍超额认购,经重新分配后,国际发售项下发售股份数目占全球发售的百分比为85%。
上市首日,地平线机器人-W开盘价报5.12港元,大涨28.32%,市值一度涨超17.5%,总市值高达690亿港元(约合人民币632亿元),高于此前520亿港元的估值。事实上,市场对于地平线的热情在昨天的香港暗盘交易中可见一二,地平线股价在香港暗盘交易中收涨36%,报5.43港元/股,总市值超700亿港元。
同时阿里巴巴、百度、达飞集团和宁波国资基金四家实体作为基石投资者,认购总额达到约2.2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5.67亿元),也为地平线上市后的市场表现增添了更多信心。
作为国内第一批智能驾驶创业公司,成立于2015年的地平线见证了中国智能驾驶行业的兴起与蓬勃,更是凭借软硬一体的智驾解决方案成为目前中国量产项目、搭载车型数量领先的智驾科技公司,合作名单几乎囊括所有国内主流车企,目前已与27家OEM(42家OEM品牌)签下了290款车型的量产项目定点,累计有152款车型达成SOP。
作为目前国内最大的智驾方案提供商之一,9岁的地平线成功IPO具有风向标意义。技术驱动加上IPO的资源杠杆,头部企业必将进一步扩大市场份额。从诞生起就被寄予厚望、一路披荆斩棘成功IPO的地平线折射着大国产业竞争的缩影,也占据了更多先机。
成长性可观,优质投资标的
随着中国智能电动车的渗透率迈过50%的分水岭,汽车行业的动能转换拐点无限靠近。在中国智能电动车行业迅猛发展的大背景下,定位Tier2智驾供应商的地平线营收保持连年高速增长——2021年到2024年上半年,收入分别为4.67亿元、9.06亿元、15.52亿元和9.35亿元,同比增速为94.1%、71.3%和151.6%,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82%。
地平线真正的定位是乘用车高级辅助驾驶(ADAS)和高阶自动驾驶(AD)解决方案供应商,依托“专有的软硬件技术”在行业里建立起高壁垒。地平线的收入主要来自汽车解决方案,一种是向一级供应商和OEM售卖软硬件一体的产品解决方案(包括L2级主动安全功能Horizon Mono、高速NOA解决方案 Horizon Pilot和高阶智能驾驶解决方案Horizon SuperDrive);另一种是授权及服务,即向客户授权算法、软件及开发工具链,并提供相关代码及设计手册以收取授权费,同时向客户提供设计和技术服务收取费用。
“我们身段柔软,客户要什么给什么。” 地平线创始人兼CEO余凯博士表示。
率先将计算方案与感知算法结合,并提供行业少有的白盒交付,坚持客户导向,独特的商业模式让地平线抓住智驾渗透率快速上升的市场红利,出货量保持稳定高速增长——2021年12月累计出货量突破100万,距离首次发布用时4年;突破300万不到2年时间,突破500万仅不到1年时间。目前,地平线征程家族累计出货量已达600万套。
地平线市占率也随之提升。灼识咨询的数据显示,目前地平线是国内前五大高级辅助驾驶(ADAS)和高阶自动驾驶(AD)解决方案提供商中唯一一家本土企业。根据高工数据,2024年上半年地平线凭借征程系列计算方案,以28.65%的份额位居中国市场自主品牌乘用车智驾计算方案市场第一,覆盖低、中、高阶全场景智驾量产需求。同时,地平线在中国市场自主品牌乘用车前视一体机计算方案市场(L2 ADAS)以33%的份额跃居第一。
据了解,通过直接合作或与Tier1厂商达成间接合作的方式,中国市场前十大车企都已经成为地平线的客户。招股书显示,截止最后实际可行日期,公司软硬一体的解决方案已经获得27家OEM采用,装配车型290款,覆盖了从8万到43万的不同价格带。
值得一提的是,得益于授权及服务,地平线近三年毛利率保持在70%左右,2021年至2023年的毛利率分别为70.9%、69.3%、70.5%,高出 Mobileye约20个百分点,2024年上半年毛利率提高到79.0%。
虽然维持着高毛利,地平线尚未实现扭亏。2021年至2023年,地平线经调整后的净亏损为46.3亿元。地平线解释称,亏损的原因主要是公司大量的前期投资未收回、规模经济效应尚未释放、采用权益法入账的分占投资业绩,以及优先股及其他金融负债的公允价值变动。
事实上,现阶段智驾比拼激烈,持续的研发投入与技术迭代才能助力地平线保证其智能驾驶先行者的领先地位。2021年、2022年及2023年,地平线的研发开支分别为11.4亿元、18.8亿元及23.7亿元。地平线预计,为支持未来的业务扩张,研发开支仍将在经营开支中占较高比例。
尽管尚未扭亏,但地平线有着充沛的现金储备。截至2023年底,地平线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合计113.6亿元,高于Mobileye的85.8亿元。此外根据招股书,截至今年1月底,地平线拥有尚未动用的银行融资7.0亿元。
若以2023年的盈亏标准来看,这些“粮草”足够地平线支撑6年。但地平线并未止步于此,未来几年计划通过扩大收入规模、维持毛利率水平、提升经营杠杆及酷睿程的经营提升来实现收支平衡并实现盈利。
一方面,目前已获得的大量未量产车型的订单储备将给地平线带来直接且稳定的收益。据招股书披露,截至2023年12月31日,尚未实现量产的车型占地平线所有已获定点车型的50%以上。
另一方面上市获得大量资金后,充足的资金将助力地平线推出更先进更前沿的高阶自动驾驶技术,同时地平线计划开拓业务版图,通过与全球车企及一级供应商合作,将业务扩展到中国以外的市场,均是增加收益的有效途径。
“企业的发展不能超越行业的规律和周期,世界上有大成就的科技公司,很多都是慢发展,我们希望用十几年时间成为市场第一名。”余凯表示。
技术+生态,用长期主义构筑壁垒
中国智能驾驶市场进入新一轮竞争周期,性价比正成为决定产品落地和快速商业化的重要因素。今年高阶智能驾驶上车竞争激烈:“端到端”上车时间表愈发明晰;面向10~25万元主流汽车市场的智能辅助驾驶打响价格战,价格不断下探,部分供应商提供千元以下的软硬件一体方案;智能驾驶在影响消费者购车决策中的因素中排名愈发靠前,方正证券研报预计2024年和2025年国内高阶自动驾驶渗透率将达到8.9%、14.1%。
基于技术的积累以及对市场的洞察,地平线的产品策略也做出重大升级。
与之前只针对时下最主流的量产场景需求只发布一款产品相比,今年地平线推出征程6时,一口气推出6个版本,覆盖低阶到高阶全场景智能驾驶量产需求,获得包括上汽、比亚迪、理想汽车等在内的10家车企及品牌量产合作,将于2025年实现超10款车型量产交付。征程6家族不仅是地平线产品的换代升级,也彰显着地平线想要吃透全阶段市场的野心。
除了征程6芯片外,地平线还发布了全场景智能驾驶解决方案SuperDrive,凭借多层级的灵活软硬件方案,打造“杀手级应用”高阶智驾样板间,提供了一种打造“好用”智驾方案的新思路,加速产业迈向高阶智驾终局。
在余凯看来,如果地平线不自己去做,那么整个生态最高的支点立不起来。“要替大家把整个平台搭起来,把天花板撑高,大家在上面有很大空间可以发挥,可以挣钱。”
随着智能电动车浪潮席卷行业,电池芯片和汽车智能芯片在汽车产业链上占据了支配地位,前者催生了万亿电池巨头宁德时代,若后者要映射一个相似的角色,那非地平线莫属,尽管英伟达、高通、Mobileye均有拳头产品,但在地平线的星辰大海中,其瞄准了更宏大的目标——和主机厂、Tier1、其他合作伙伴共同建立一个蓬勃的生态。
“地平线从第一天开始,我们就希望成为一个赋能型的平台工具型企业,就像伟大的英特尔一样,我们想成为机器人时代的 Wintel(Windows与intel 联盟),能够承载、托起整个产业,这样的一个商业模式在中国以前从来没有过。”余凯曾在2019年表示。
作为“披着硬件外衣的软件算法公司”,地平线提供的产品和服务都是存在“边界”的,向上不碰应用层,向下不碰数据,而是通过“芯片+工具链+参考算法”的开放技术方案以及智能驾驶软硬件货架,走出了一条软硬结合的差异化路线,助力车企差异化智驾方案的高效开发与落地。
余凯经常拿英伟达 CUDA举例,地平线希望通过硬件方案和工具链、开发标准等,建立类似英伟达CUDA的生态。截至目前,地平线已连接车企、软硬件Tier1、芯片、图商、传感器等上下游产业伙伴超200家,覆盖智驾量产交付各个环节,赋能超80家生态伙伴推出成熟产品,超40家投入主机厂定点及量产项目。
建立生态一方面有助于减少沟通成本,建立行业标准,帮助企业更好地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另一方面,事实证明,掌握了软硬件、数据、生态、操作系统的公司往往盈利能力更强、价值更受资本市场认可。
灼识咨询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智驾市场规模已达人民币245亿元,预计至2030年将增至人民币4070亿元,2023年至2030年的复合年增长率为49.4%。
这意味着未来6年智能驾驶将是资本追逐的风口,坚定的战略、扎实的技术以及可量产落地的产品力,地平线已建立了技术和市场优势,以其为代表的国内智能驾驶供应商将有望占据未来智驾市场的主要份额。
(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任何投资建议)
转载请注明来自个人首站,本文标题:《智驾科技企业地平线港股IPO:智能驾驶量产玩家迎黄金时代》